分享到:
近日,国际期刊《肿瘤生物学》发布声明,因同行评审造假,撤销了107篇署名为中国作者的医学论文,期刊所在的施普林格集团大中华总裁安诺杰在与中国科协的会谈中指出,“第三方”中介对虚假同行评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北京时间“此刻”调查发现,就论文刊发,目前存在大量的中介机构,已形成论文翻译、润色、转让、代写、代发的“一条龙”产业链.对于此次出事的“同行评审造假”环节,北京时间“此刻”采访的多家中介机构均表示,该手法已经过时,“搞定”杂志社的编辑刊发关系稿,在一些中介看来更方便。(4月26日北京时间)
近此年来,我国论文造假事件频频被曝光。而这样的论文造假,不只是在国外经常发生,在国内更为严重。只不过,像这样一次上榜500多名作者论文造假还实属少见。
论文从很大程度上讲,应该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研究成果的进展或总结。它具有极强的学术性、指导性和参考价值。因此,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科研领域,对于论文的重视有目共睹,他们的职称评定、晋职晋级都与论文息息相关。因此,很多人为了发表论文,得到晋职晋级机会,即便是能力不够,也会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造假论文,通过不正常途径发表论文,为自己的所谓“科研成果”铺路,最后实现评上职称、晋职晋级的目的。
社会上有这样一句口头禅: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戳。用在论文造假上,那就是没有晋职晋级需要论文的硬性指标,就不会有论文造假和论文造假的“黑色”产业链。换句话说,论文造假在一定程度上与当下的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晋职晋级体制机制有关。
如果是大学或科研单位的教授,在他们评定职称、晋职晋级时需要一定数量的论文还说得过去的话,那些在一线天天与医生打交道的医生、在田间地头奔波的农技人员、站在边远山村三尺讲台上的老师在评定职称、晋职晋级的时候还要什么每年发表几篇论文,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是在设置障碍。有人这样形容医生的职称评定、职级晋升:做千台手术不如发表一篇论文。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以论文论英雄必将导致的论文造假和论文“黑色”产业链的后果。
从上述分析看,论文“黑色”产业链正是畸形职称评定和晋职晋级机制下的产物。笔者以为,要斩断论文“黑色”产业链,靠的是加大职称评定制度的改革,让论文这一“必要条件”在职称评论和晋职晋级中的“指挥棒”作用降到最低,从而使论文真正回归到科研、学术成果的本质属性上来,真正为人类和社会服务,而非为个人的职称、职级服务!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