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胡代林
日前,环保部发布对28个城市的督查通报,发现一些痼疾。其中,“花式造假”再次闯入视线,部分企业在监控设备和监测数据上动起了手脚,有的偷天换日,有的暗度陈仓,有的企图蒙混过关。(5月7日人民日报)
打好环境保护的三大战役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很重要的一项工作。这是一项充满着挑战,任务艰巨的伟大战斗,必须清除历史的老账,不带新账,才会重现“蓝天碧云、青山绿水”的美好景象。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正视现实,必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极有可能对经济造成不可持续性发展的阻力。否则,就谈不上中国梦、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实现,只能是纸上谈兵,保卫蓝天、保卫碧水、保卫土壤也只能是一句空话,落不到实处,看不到成效。这场战役事关每一个人,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切实需要当地政府、环保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的通力配合和广泛支持。而在这些群体当中,地方企业,尤其是污染企业,是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体,也是环保督查的对象,更是打赢“三大战役”的重要力量。
我们很不愿意看到的是,部分地方的一些污染企业充当了一个很不光彩的角色,既是排污大户,又是隐藏瞒报的主角,想瞒天过海,骗取国家对治理污染的巨大补贴。这些企业没有意识到当前大气、水、土壤污染的严峻形势,他们不考虑如何减少污染物排放,不考虑如何优化生产结构,却把精力放在了如何对抗环保督查,如何对环保数据进行造假之上。或者是“阉割”在线监测仪的检测面积,或者是索性关闭数据采集传输仪器,这些饮鸩止渴式的“歪脑经”,不仅对节能减排工作毫无益处,更企图用文过饰非的方式来干扰环保部门的专项督查工作,严重阻碍了相关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这些行为已经严重违反了国家的环境保护法,理应受到环境保护法的严惩。
当然,我们也要问一问,这些企业凭什么有如此的胆量,明知国家和相关部门对环境的持续关注,加大了监督和处罚力度,还敢顶风作案呢?谁在为他们撑腰?
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出,是地方政府存在“怕担责”“怕承担”的不作为思想,还是出于对地方经济的保护,地方经济免遭损失,还是污染企业和地方领导之间存在着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很难说是哪一种因素在作怪,但往往地方政府的纵容,导致同级的环保监督形同虚色,或者上一级主管部门来监督时,轻描淡写,虚掩过去,就是这样一些心态或行为在客观上推动了污染企业的造假行为,肆无忌惮,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大搞“花式造假”,这些企业在“保护伞”下不吹风不淋雨。
鉴于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笔者以为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巡查力度和有效监督,使那种“花式造假”者无市场可言,才会有效治理环境污染问题,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是应尽快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指标列入考核各级政府及主要负责人政绩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落实主体责任,促使其在政府决策的研究,积极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杜绝在环境污染治理上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二是应尽快完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特别是要在立法上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和刑事处罚力度,形成法律威慑力,让那样屡教不改的污染企业倾家荡产。要警惕污染企业将治污成本转嫁给社会,让政府和广大群众为企业污染埋单。
三是应尽快提高污染治理的科技水平,必须下大力气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建设体系,以全面准确反映污染物排放情况。同时,还应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尽快提高广大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尤其是要增强地方领导和企业负责人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观念,增强他们治理环境污染的自觉性。
总之,我们必须要用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切不可囿于眼前利益,鼠目寸光,要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保护环境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加强环境保护,倡导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都自觉地参入身边环境保护工作,共同推进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