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金虎时评>>本网原创

“入职三年,上班3个月”这样的单位为什么要招人?

2019-07-10 16:40:00   来源:东北新闻网

分享到:

  2016年2月,通过公开招录,南昌大学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的余江以笔试第二、面试第一的成绩考入上饶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下属事业单位文化产业办公室,被录用为研究员。在被借调到局机关单位工作3个月后,余江被通知回原单位文化产业办上班,但文化产业办以“无经济创收,发不起工资”为由,让他“回家等通知”。这一等就是3年多,自2016年5月至今,余江没回原单位上过班,也没领过工资。(7月9日《中国青年报》)

  一个事业单位,一个事业编制,为了工作需要招聘人才。很合理,很正常。然而,当事人“铁饭碗”的梦还未完全开启,就被“抛弃”了。这样的戏码相信大多数人都闻所未闻。从新闻报道中不难发现,当事人在应聘的岗位上可以说一天班都没有上过。那么招聘单位当初为什么要设置这个职位,为什么要公开招聘,又为什么招了还说“发不起工资”?如此自相矛盾的故事,不知是如何被演绎成功的。

  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最好的3年都浪费在了一个“等”上,他的青春、他的时间难道不值一提吗?全国各地都在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绞尽脑汁。在这里却是实实在在的让人才闲置,甚至是浪费。

  当然,招聘单位在招聘前就为现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或者说撇清了责任。一个单位难道3年都没有经费来源?那么这个单位在怎样存活,或者它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招聘说明用“如果”“假设”来履行告知义务,而没有主动告知实情,就是一种欺骗,甚至是欺诈。用编制来误导他人,这样的招聘目的是什么?难道是为了填补编制空缺?故事背后的疑惑需要被解答,我们有权知道真相,而不是故意掩盖什么。

  幸运的是,媒体的舆论监督还是很有作用的,相关政府部门已做出表态,“一定尽快将事情调查清楚,提出处理意见。”无论用人单位给出怎样的理由,希望拿出对人才应有的尊重,好好反思。而且,这样的事件可以成为“典范”,以儆效尤,让人才不被忽视。此外,相应的投诉渠道应该更加流畅,媒体不该是主流监督手段。(文/郭静)

责任编辑: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热门新闻排行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