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半月谈记者在部分贫困地区调研发现,一些领导干部不论事情缓急,一律连夜开会传达,动辄周末兴师动众加班。部分被上级“绑架”的扶贫一线干部,晚上开会、熬夜加班已成常态,白天则疲惫不堪,直打瞌睡。(7月10日,半月谈) “传达不过夜”让帮扶干部连夜工作,造成第二天疲惫不堪,工作精神欠佳、工作实效下降。然而,纵观又有多少要紧事真正非得晚上开会传达。“传达不过夜”虽然表示了对政策、精神的高度重视,以及落实工作的态度和决心,但是也并非事事都需要连夜开会传达,并且即便连夜开会,也并不会比第二天再开会产生更优的效果,或者因为当天没有开会就造成严重损失或者后果。如此而来,在一般情况下晚上开会的“传达不过夜”不过是“急于形式”。 “急于形式”是帮扶过程中的大忌。比如扶贫当中为了应付即将而来的监督检查,于是采取“刷白墙”的形式粉饰贫困现状,或是为了帮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采取“分红式”扶贫方式,让贫困群众“坐享其成”,忽视激活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很明显,这些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会影响整个扶贫氛围,甚至影响扶贫工作的价值取向。对于打牢脱贫基础,夯实脱贫后劲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应该极力避免。 扶贫工作当中,应该更多地追求务实,凡事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传达不过夜”要避免“急于形式”,不能为了传达而传达,事事都应该以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工作依据。“连夜传达”不能不考虑村民群众连夜开会的安全问题、获得问题,也不能不考虑扶贫干部开会的效率问题。活用事缓则圆,多一些“缓冲”更有利于干部整理思绪、计划工作、落实责任,急急忙忙连夜开会,可能会让干部“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能够缓一下,做足准备,效果更佳。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