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起草公文、制定文件、上报材料是基层工作分内之事。然而,近年来,政府机关里的许多年轻科员越来越不愿写材料了,甚至“连抄也不愿抄”。(7月13日《人民日报》) “写材料”是公认的“苦差事”,我们常说,写材料的人是“政治上的红人、工作上的苦人、生活中的穷人、家庭里的罪人”。但这种“苦差事”,对机关年轻干部来说,是一种最有效的淬炼。 然而,这样行之有效的历练方式却成了基层年轻干部的“心病”。问题出在哪里?真的是材料难写,还是就是不愿意写?就算材料难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不应该谈什么愿意不愿意。所以,年轻干部自身作风态度有问题。但是,能造就“不愿意”的局面,外界因素不容忽视。基层“过度留痕”的形式主义应该还有生存空间。此外,“以材料论英雄”的考核调查的“政绩歪风”也难辞其咎。 如此看来,那些“连抄都不愿抄”的人是被迫自动放弃了。“写材料”本应是每一个公职人员基本必备技能,不应该添加任何名目,更不应拿“材料”看人、评事。因此,要改变这样的现状,需要多管齐下。 首先,身为公职人员尤其是年轻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写材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打铁还需自身硬。写材料得过且过,工作自然不会做到位。看似简单的“写材料”也能反映一个人的担当责任。其次,最根本的是政府部门引导正确的政绩观。一方面要持续完善部门考核指标,深入一线考核基层干部实绩实业,用群众实实在在的口碑代替材料虚无华丽的词藻;另一方面要敢于处罚,敢动真格,对那些“认认真真走形式,虚虚实实抓落实”的“材料干部”坚决取缔,发现一个处理一个,以儆效尤。 “写材料”是不是“苦差事”,关键看怎样定位,怎样认知。跳出形式主义,这门技能是否能被大部分人真正掌握,这个问题需要年轻干部好好问问自己。与其抱怨工作形式主义,不如好好磨练自己。(文/郭静)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