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1至16门,蓝色强冷区;17至32门,绿色弱冷区。近日,北京地铁6号线车站张贴出不同的车厢温度提示,进入“同车不同温”模式,乘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乘坐。(人民日报) 地铁作为疏解城市道路交通的一种新的出行方式,其快捷高效的运行广受吹捧。然而,随着人流量的激增和城市运营的紧张,有些“执着”的地铁一到夏季,空调温度常常成为“槽点”,有乘客抱怨太冷,有乘客嫌弃太热。同温不同体验的结果令地铁运营部门也很是无奈。感觉冷的乘客尚可“抱团取暖”,可是对于即便轻装上阵依旧大汗淋漓的乘客来说则只能承受着吹空调也不止汗的尴尬。 此番,北京地铁在其6号线探索推出“同车不同温”动态体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折射出管理部门用心想事儿、用情做事儿,可谓是一种人性化举措、精细化服务,满足了不同乘客的不同需求,真正让城市交通工具从“便捷”到“舒适”功能转变,是地铁服务的又一大创新。 地铁“同车不同温”在赢得一片好评的同时,也在提醒我们精细化服务应该是所有公共交通工具的共同追求。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作为推动交通转型升级、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居民出行体验的重要载体,除了运载乘客,更担负着一个城市的文明形象。交管部门不应简单的“一载了之”,只做“过路人”,擦肩而过,而应承担起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在确保公共安全的前提下,多渠道倾听乘客心声、反思自身不足。借鉴运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手段,不断在硬件支撑和软件服务上下足“绣花”功夫,探索实施高效、舒适、便捷的出行环境。 地铁“同车不同温”的现实体验不仅适用于交通运输,政务服务的管理又何尝不是如此?无论什么岗位,都应多些角色转换、多点以心换心,遇到问题一味地推诿扯皮、延长怠慢总不是办法,而要充分发挥智慧,坚持“以人为本”“因人制宜”,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了心上,工作也才会越来越顺畅,百姓的满意度也才可能得到提高。 精细化服务、高标准要求,在新时代,应当成为政务服务的共鸣。也许只是一个细微进步,但对公众而言,换位思考、“知冷知热”,就是最真诚的改变。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