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开学前后,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多个热点城市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引起人们关注。在“双减”背景下,推进教师轮岗制度有助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降低社会焦虑,因此备受民众期待。(11月22日澎湃新闻)
近日,教师轮岗制度又重回大众视线,该制度已悄然实行多年,虽得多方关注,但局限于轮岗范围,总感觉是雷声大雨点小,“名校效应”“学区房问题”仍未有太大缓解。此次,在“双减”政策加持下,热点城市轮岗政策落实又引热议,学生能否适应、教师可否融入、效果是否显著,皆备受家长关注。几个月来,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并未出现家长想象中的混乱无序,教师轮岗远比想象中要走的平稳。
其实教师轮岗远并非大家所想的那样“走马观花”,不少家长朋友担心教师的频繁换岗会增大师生间的隔阂,也会给教师增添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与经济负担。但通过多地实行可以看出,教师轮岗制度旨在建立起一套稳定长效交流机制,北京市已然规定出教师轮岗的时间、区域与范围,且运行平稳有效,值得其他地区参考借鉴。
时间上一般以学生的自然学年为主,尽可能以3年、6年为界,既不会快速更迭让制度流于表面,也不会冗长拖沓让制度陷入死水。只有从制度上杜绝“打一枪换一地”的“游牧式”教育,才能使得教师能在轮岗学校扎稳根、干好事。
区域上主要以学区或集团划分,正如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所提到,“目前进行的干部教师轮岗,就是想通过加强区域(学区、教育集团)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的统筹管理,推动中小学校长教师在区域(学区、教育集团)内有序流动。”这就表明政策上早已考虑到教师团体跨区域轮岗的不便性,在片区内轮岗交流,并不会大幅增加上班通勤时间,便于教师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
而在轮岗范围上,则是按需定岗,按岗定人。不同于之前的教师轮岗,本次轮岗范围扩大到校长、书记、骨干教师,凡是有利于带动轮岗实效的主体,皆在轮岗之列。这一举措,就像把整个片区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分阶段“洗牌”,抹平教育地域性差异,只不过轮岗制度将其过程充分放缓,避免引起混乱。
诚然,“双减”政策为教师轮岗制度打了一针强心剂,但新制度还需面临新考验,热点城市已为轮岗政策备好璞玉,各地区在吸取经验、雕琢自身的同时,更应关注到其他隐性问题,诸如教师考核晋升、教学形式差异、教学质量保障等,更要有明确的制度规范。轮岗的目的是促进教育资源均等配置,当前阶段还应继续摸索、稳中求进,切勿操之过急。
张伟卓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