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防安全治理上,诸多“听劝”的正面事例和“不听劝”的惨痛案例启发我们,排查生产生活消防隐患,摒弃侥幸心理,为生命安全投资,将严格遵守规定的安全基因融入生产生活的每一处细节,十分重要。
据8月24日《应急管理报》微信公众号报道,近日,浙江金华市一家玩具加工作坊突发火灾,一墙之隔的邻侧区域则完好无损,且住在楼上的人员全部安全逃生。此前,在消防部门的指导下,房东用实体墙封堵了连通一楼与二楼楼梯口的门,形成了防火“硬隔离”。正是这堵墙阻止了火势向楼上居住区蔓延。
“下店上宅、前店后宅”是典型的“三合一”场所,其消防安全措施包括在生产经营储存区与住宿区之间进行严格的防火“硬隔离”。上述新闻“三合一”场所建起一堵防火墙并成功阻止火势蔓延,是消防安全领域一起典型“听劝”案例。同样,不久前,云南一家“下店上宅”式电动自行车维修店一楼起火,店内父女在睡梦中被烟雾报警器警报惊醒,迅速扑灭了火势。仅一周前,店家在消防部门的反复劝导下,刚刚安装了烟雾报警器,购置了灭火器。
在不少地方,集生产、生活、仓库为一体的小工厂、小作坊等“三合一”场所,往往是消防安全治理的重点区域,各地一直有着严格的防火要求,比如落实防火分隔措施,设置逃生疏散设施,严格落实火源控制措施,控制可燃材料的使用,应用好喷淋和烟感报警等技术防范措施等。而现实中,消防安全举措的落实面临不少阻力。有的“不听不改”,抗拒消防员劝导,如坚持将废旧纸箱等杂物堆放在楼道公共空间,执意推电动自行车进楼进电梯等;有的表面遵守规定,却在购置消防设施上弄虚作假,如购买假烟雾报警器或非标灭火器当摆设,应付检查等。
“不听劝”,多是出于成本算计和侥幸心理。前者在于,很多“三合一”场所的经营规模有限,甚至是家庭式作坊,定期更换灭火器、安装逃生梯等对经营者构成一定成本压力;后者在于,很多人没有经历过火灾事故,对其他人的教训多有“隔岸观火”“隔靴搔痒”之感,麻痹、侥幸心理更占上风。
“听劝”的本质是遵守消防规章制度,认真整改安全隐患。事实证明,这是尽可能减少或避免事故发生的最可靠的做法。因为消防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都“事出有因”,甚至是以沉重的代价换来的。而在生产生活中,“不听劝”最后导致重大火灾事故发生的教训不在少数,比如无资质人员违规动火作业,常闭防火门长期违规开启,逃生通道违规上锁等,教训极为惨痛。
近年来,不少地方注重发挥群众身边典型案例的警示作用,让熟悉的地方、身边的人物,活生生、铁铮铮的教训摆在眼前,杜绝潜在的侥幸心理等。比如,湖北黄石一家足疗店在消防监督员多次上门督促下,在墙外安装了逃生梯,今年上半年,隔壁店火灾波及该店,店主儿子通过逃生梯脱险。这事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一条街的商户主动参与消防整改,并形成共识:“听劝”整改是一种安全投资。
不少火灾事故中,原本有很多次机会可以改写结局,反思教训时我们会发现很多“违规”“本可以”“如果……就好了”,然而,生命没有“假如”的机会。
在消防安全治理上,诸多“听劝”的正面事例和“不听劝”的惨痛案例启发我们,排查生产生活消防隐患,摒弃侥幸心理,为生命安全投资,将严格遵守规定的安全基因融入生产生活的每一处细节,十分重要。
评论员 吴迪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