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辽宁文旅市场持续升温,不仅带动第三产业提质升级、增强区域文化自信,更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随着消费需求的迭代升级,游客已不满足于传统观光模式,对文旅活动的文化深度、数字化服务配套,以及更具科技感、智能化、沉浸感的体验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文旅热”背后的新期待,迫切需要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引擎,驱动辽宁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辽宁文化赋能文旅产业优势明显
中华文化以统一的中华文明为根基,呈现出“百花齐放” 的区域文化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造就了中华文化的灿烂多姿。如今,旅游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打卡拍照即走”的特种兵式旅游,更渴望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度体验和感受区域特色文化,这对文旅产品的文化赋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辽宁区域文化特色鲜明、内容丰富且影响深远。以红山文化、沈阳故宫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多民族长久以来的和谐共居,创造了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诞生地,留存了大量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文化印记;渤海、黄海的辽阔海岸线,塑造了独特的海洋文化和美食文化;边境文化特色也十分突出。辽宁拥有众多高端文化演艺团体,在多个创作领域根基深厚、实践经验丰富,以文化赋能文旅产业的优势十分明显。全面细致梳理辽宁省地域文化特色,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更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有利于推动辽宁省文旅产业实现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持续扩大国内外影响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多举措满足游客的区域文化体验需求
为契合消费者对辽宁区域文化体验的多元需求,可从多个方面着手构建完善的文旅供给体系。一是出台文化赋能文旅产业总体指导方针,梳理辽宁地域文化脉络,建立地域文化资料库,为文化赋能文旅产品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制定负面清单及基本准入门槛,从宏观角度对文化赋能文旅产业进行指导和监督,避免文旅产品同质化现象大量出现;同时,从源头监督、制止违背文旅发展规律的项目。三是组建专业团队助力打造区域文旅精品,推动省内高校和地方科研院所成立“文旅研究中心”,吸引跨学科人才共同开发设计精品文化项目;加大对地方手工艺品技艺的抢救和保护,开发制作更多做工精良、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创产品;对于新晋网红打卡地,结合打卡人群的年龄、消费习惯及周边文旅资源,开发具有独特性的文创衍生品。四是支持体育场馆全面融合文化元素,提升城市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的文化氛围,打造多景观、综合化消费场所。五是增加露天广场公益电影播放量,推进更多公共文化资源同地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以数字技术提升对区域文化的深层体验
当前,对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展示不再停留在“扫描上传、查看介绍”的浅层阶段,需进一步挖掘每项文化资源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象征意义与传承历程,以此提升对辽宁文化资源的深层表达与全面体验。通过这一过程,推动文化资源从基础的“数字化保存”升级为有血有肉的“活化利用”,既增强旅游者的文化体验感,也实现对文化资源的可持续保护与传承。
以数字技术解锁文旅活动新体验。进一步培育云旅游、云直播等新业态,开发销售云直播文创产品,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观看更多的精彩赛事和文旅活动。通过直播间内互动,提升观看者的“云游”体验感和参与度,创造场外“云销售”收入,提高线下二次消费概率。同时,推动智能穿戴、VR全景、裸眼全息景观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各类场馆的广泛运用,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新场景。例如,观众通过智能穿戴,不仅能近距离全方位欣赏文物细节,还能与虚拟人物合影对话,甚至通过触觉、嗅觉、味觉等多感官体验,全面感受各类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实现“对话历史、触摸文化”的深度体验。
以数字技术提升智能化配套服务水平
扩大基础信息覆盖面,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等现代通讯信息技术在文旅产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全面整合辽宁文旅数据,搭建多语种大数据共享平台,提供景区路况、充电桩、共享单/电车分布及使用情况,沿线便利店、公厕、急救站位置及实时状态,以及景区门票、停车位、周边酒店入住等动态信息,及时提供简化入园手续,以数字赋能提升游客消费体验,最大限度满足游客核心需求。
在旅游高峰期通过数据预判合理疏导人流,提升游客体验舒适度。除通过手机查询外,在机场、火车站、客运集散地及酒店大堂设置同步智能化查询设备,方便游客及时调整出游计划。针对老年游客和外国游客,推行移动支付和银行卡、现金支付并行发展,满足多样化支付服务需求。增加景区便利化手机充电设备的安装使用,提供更多便捷自助餐饮服务,在有条件的景区提供无人机外卖服务。将公共交通最后一米延伸到景区门口,增加旅游专班车次,根据季节需要适时调整运营时间。
通过数字赋能实现精准监管,在景区广泛设置与文旅大数据平台联网的电子投诉屏,方便游客针对景区的服务、物价、卫生、安全问题以及导游的违规行为及时投诉和反馈。培育AI虚拟导游员,根据游客的个性化需求,量身定制专属旅游计划,提供全程伴游服务。增设机器人流动售卖机、机器人路线引导员,开发人机互动观景体验项目,以技术手段持续提升文旅服务质量。
依托青山绿水和深厚文化底蕴,借助先进科技与创新思维,辽宁文旅产业将不断探索虚拟与现实融合的新路径,成为兼具创新性与可持续性的朝阳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地区经济转型、提升区域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郭印)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