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5年第三批旅游市场强制消费问题典型案例,其中多起案例涉及误导游客强制购物等行为,如贵州某旅行社将购物店包装成非遗博物馆,江西某文旅公司隐瞒购物行程误导消费者。此举旨在进一步震慑违法违规行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
有关报道显示,2025年暑期旅游热度持续攀升。而旅游市场强制消费乱象,仍是影响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顽疾。为此,今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专门印发通知,聚焦旅游购物活动集中的重点区域,紧盯旅行社、旅游购物店等重点环节,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持“露头就打,发现一起、处理一起”。此次公布的典型案例,既体现了相关部门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成果,也对潜在违法者形成有力震慑。
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部分经营者为追逐利润,通常采用“线上招徕、线下履约”的操作模式,即通过社交平台发布虚假行程吸引游客,利用消费者对合同条款不熟悉的弱点,待游客抵达目的地后,再以补充条款等方式实施强制消费。如张家界某旅行社在行程单与合同条款上做手脚便是典型例证。这些行为背后,反映出部分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不惜违背法律法规的扭曲经营观,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更容易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破坏市场公平竞争。
当游山玩水沦为胁迫购物,当契约精神让位于利益算计,这种饮鸩止渴的发展模式终将透支行业信誉,反噬企业自身生存根基。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这种违法经营模式已呈现专业化、链条化特征,从网络虚假宣传、线下胁迫消费,到合同陷阱设计与利益分配机制,逐渐形成完整的灰色产业链条。这也要求监管必须从个案查处转向系统性治理。
因此,有必要构建监管、技术、维权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让经营主体“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在监管层面,应推行分级分类精准执法:对首次违规企业采取约谈整改、信用扣分等柔性措施;对多次违规或情节严重的企业,则应依法依规实施罚款、停业整顿、暂扣或吊销许可证,乃至行业禁入等措施。例如,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对某旅行社误导游客及擅自指定购物场所一事处以20万元罚款、吊销业务经营许可证并追究法定代表人责任,就体现了过罚相当的原则。
在技术赋能方面,可依托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要求旅行社上传合同、行程安排、购物站点等关键经营数据,利用大数据手段比对其网络宣传与实际服务情况,智能识别“阴阳合同”、虚假承诺等欺诈行为,从而从源头遏制虚假宣传和合同欺诈。
在维权保障方面,应进一步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实现信息共享与协同处理,提升维权效率。同时,积极推广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先行赔付机制,确保在发生纠纷时,游客能够及时便捷地获得救济。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部分地方已探索建立旅游市场信用修复机制,对整改到位的企业缩短公示期,这种惩戒与教育并重的做法值得推广。只有将严格执法与制度创新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强制消费的生存土壤,推动旅游市场回归诚信为本、服务至上的健康发展轨道。(王志顺)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