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阿尔山站台汽笛长鸣。8月7日7时,身披新装的“阿尔山号”旅游专列载着200余名游客驶向林海深处。这不是一趟普通的列车,160分钟的旅程中,草原的风情、非遗的技艺、红色的记忆在这五节车厢里流淌成河,铺展出一幅“车行绿水前,客醉青山外”的流动画卷。
这趟列车最动人之处,在于匠心铺陈的沉浸式场景体验。民俗怀旧车厢唤醒岁月温情,草原风俗车厢铺展辽阔豪情,特色业态车厢跃动地域风情,宛如踏入一座移动的民俗博物馆。更妙的是那“三静两动”的布局智慧,静可品非遗剪纸之精妙,动可参与短剧互动之欢腾。车窗飞掠白桦林海,窗内非遗传承人巧手翻飞,红色短剧重现激情岁月,这种“行在景中、乐在途中”的设计,让旅途本身成为目的地,优化了交通工具的单一属性。
“阿尔山号”的精妙更在于串珠成链的文旅融合智慧。列车行至白狼站,旅客深入民俗村落触摸林区生活,探访南兴安隧道感悟历史厚重,抵达五岔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荡家国情怀。铁路钢轨如同一根长线,将散落的文旅珍珠串联成链,让160分钟旅程延伸为一日深度的文化沉浸。这种“以车为媒、站景联动”的模式,既释放了铁路网络的毛细血管价值,也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提供了创新范式。
这抹流动的风景背后,是铁路企业转型开拓的坚定步履。面对暑期避暑游需求激增,国铁沈阳局已开行阿尔山、长白山等方向旅游专列60余趟。此次“阿尔山号”全年计划开行60列,更彰显其深耕文旅市场的长远布局。当传统运输企业主动跨界,以“列车即景区”理念打造特色产品,不仅开辟了铁路增收的新蓝海,更成为激活地方经济的强力引擎。
当夕阳为归途的“阿尔山号”镀上金边,游客带走的不仅是相机里的林海照片,更是对兴安盟的立体记忆。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传统行业破茧蝶变的关键,恰在于以创新之钥打开“交通+”的无限可能。这列穿梭于绿野间的文旅专列,正是在以铁轨为笔、车厢为墨,书写着交通赋能文旅的生动篇章,让“移动风景线”飞驰于神州大地,载着文化自信与地域魅力,驶向文旅融合的广阔未来!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