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北斗时评>>金虎文化
慷慨解囊的科学家,让人肃然起敬

2021-11-03 08:42:07    来源:钱江晚报 分享到:

  有一种慷慨的背后,蕴藏着旁人无法想象的节俭:“布衣院士”卢永根,家里挂帐子用的是竹竿;“钢铁院士”崔崑,一件夹克穿了30年。但他们却数次捐出几百万、几千万的大笔积蓄,用于支助科研,奖掖后学。这样的慷慨,在令人肃然起敬的同时,还格外地让人心疼。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10月28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向中国船舶七一九所捐赠1100万元个人所获奖金,作为科技创新奖励基金,以激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至此,黄旭华院士几乎已将个人所获得的各级各类奖项奖金逾2000万元全部捐献出来,用于国家的教育、科研及科普事业。此捐赠消息曝光后,“钢铁院士”崔崑、“布衣院士”卢永根、王振义院士、钱七虎院士、刘永坦院士及四川大学刘进教授等科学家群体也浮出水面。他们都曾捐出百万到上亿元的大笔积蓄,支持科研、教育、扶贫等事业。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科学家精神。

  与这些科学家捐赠时的一掷千金、慷慨倾其所有相比,报道中卢永根院士、崔崑院士、河南农业大学王泽霖教授等人的生活,简直可以说是寒酸。他们住的是数十年的旧楼,家中的摆设,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破旧的木沙发、老式电视;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帐子用的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平时出行坐公交,吃饭在食堂。在他们心中,“钱只有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才有价值。”

  这种“贫穷”与“富裕”的对比,贯穿了这一代科学家生活的点点滴滴。即使身处旧居,身着旧衣,也改变不了他们潜心向学的钻研之心。当金钱用于自身,一粥一饭、块儿八毛都不能浪费;但只要社会需要、科研需要、培育科学接班人需要,他们是最慷慨的捐赠者,可以不图回报地无私给予。这是超然于物质之上、名利之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代科学家“金钱对我没有吸引力”的精神写照。

  这种精神追求,还表现为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相比于社会上的很多热门行业,“坐冷板凳”、物质相对清贫是大多数科研人员要面临的境遇,尤其对年轻一代而言,城市的生存压力可想而知。作为前辈的科学家,捐出个人积蓄,捐出专利获益,设立科技奖励基金,为青年一代科学强国坚定报国之心注入支持力量。

  这样的捐赠,捐出的不仅是金钱而且是一种精神,捧出的不仅是财富而且是一颗赤子之心。古往今来,人类的一切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和传承。在如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这是对科学崇高精神的深切呼唤,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与担当,这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价值追求弥足珍贵。( 陈江)


责任编辑:张楠

我要留言

昵称:
评论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