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笔者在走访一家民营企业时,对方分享了一个故事:当地数据部门通过政策库和企业库双向匹配,识别到他们符合一项激励政策,很快便把奖补资金打到企业账户;而在此之前,他们对当地有关惠企政策却知之甚少。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地。从减税降费到融资支持,从审批简化到权益保障,政策红利能否真正抵达企业,“最后一公里”的畅通程度既是最直观的标尺,也是地区营商环境优劣的核心评判标准。因而,把政策落地效能摆在突出位置,推动政策目标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现实中,有的地方看似政策供给充足,但时常存在“企业找不到政策”的现象,有的则陷入“申请材料过多”“流程复杂”困境,稍有疏忽便错失机会;更有甚者,部门间协调不畅导致“红利”大打折扣。类似的梗阻,成为政策落地的“绊脚石”,无疑会拉低营商环境的温度。
再好的惠企政策如若不能落到实处、不能兑现,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任其“飘在纸上”“挂在嘴上”,不仅损害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还会让企业对地方营商环境投出不信任票。因此,建立健全政策跟踪、反馈和评价机制也大有必要,既能检视政策落地效能,又能为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提供有力支持。
从“政策供给”到“落地见效”的跨越,考验的是治理能力,彰显的是服务温度。疏通政策落地的堵点,除要多途径、多形式、多方位开展政策宣传解读外,还要善于整合涉企优惠政策,跟进完善政策精准推送、事项在线办理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经营主体,扩大惠企政策“非申即享”应用场景。
事实上,经营主体对惠企政策并非天然“无感”。在涉企政策制定时,也应当多组织企业参与,充分吸纳来自实践一线的意见,不仅利于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有效性,而且利于增强双方的“黏性”,实现政策效应和市场反应的“双向奔赴”。
(辽宁日报 胡海林)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