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举国欢庆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胜利的时刻,一张张铁路“扶贫答卷”也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群众的关注,铁路“扶贫答卷”的背后,诠释了国铁企业的付出与奉献,责任与担当。
铁路成为脱贫攻坚的“火车头”。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铁路部门在脱贫攻坚战中通过实施建设扶贫、运输扶贫、产业扶贫等一系列“组合拳”,助力贫困地区如期实现脱贫目标,致富奔小康。据辽宁省扶贫统计监测中心2016年初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辽宁省共有117万国家标准贫困人口,其中辽西北地区16个县(市、区)占比超过50%。而致贫的重要历史成因就是交通设施落后,交通运输特别是铁路运输不畅,仅有建设于日伪时期,能力严重落后的锦承、叶赤两条铁路支线。辽西北的大山成为横亘在几代人面前难以逾越的壁障。找准制约地方脱贫的难点后,铁路部门突出精准扶贫,“十三五”以来,中国铁路沈阳局充分依托东北铁路网,科学制定铁路建设规划方案,加大对辽西北地区铁路建设改造和政策倾斜力度。”随着京哈高铁、喀赤高铁开通运营,短短5年时间,辽西北地区高铁实现了从零到556公里的历史性跨越,融入“八纵八横”全国高铁网。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交通状况的根本性改善,也为辽西北地区招商引资创造了新机遇。目前阜新、朝阳等市还有多个重点投资项目正在洽谈之中,辽西北地区实现经济腾飞指日可待。
铁路成为脱贫攻坚的“活导游”。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朝阳红山文化遗址被称为东方文明的曙光,中华龙鸟和辽宁古果蜚声国际,朝阳也因此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只鸟起飞、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阜新拥有玉龙故乡、文明发端的美誉,是契丹民族的摇篮、藏传佛教的东方传播中心,皇家牧场、地热温泉、玛瑙珍品也享誉国内外。由于交通闭塞,辽西北地区旅游业一度经营惨淡。随着京哈高铁承沈段开通运营后,铁路成为拉动贫困地区旅游的“活导游”,“公交化”开行的动车组、快捷的旅途时间,让游客们纷至沓来,流连忘返。扶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沈阳铁路部门心系辽西北贫困地区,坚持开行、开好锦州至叶柏寿等2.5对公益“慢火车”,出台了将公益“慢火车”全部更换为空调车体、调整列车开行时刻方便旅客出行、允许旅客在车上销售特产等15条措施,为沿线百姓提供了更多便利。此外,重点对辽西北贫困地区的金杖子、建昌、公营子等23个车站给予价格倾斜和运力保障,大幅降低当地铁路物流成本。截至目前,中国铁路沈阳局针对辽西北贫困地区已累计实施价格倾斜项目546个,运价最高下调幅度达到80%,为568家企业节省物流成本超过4亿元……铁路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铁路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铁路人一如既往地发挥“生力军”作用,率先垂范,冲锋在前。中国铁路沈阳局按照一年实施一个项目、一年解决一个难题的原则,先后帮助定点帮扶的喀左县尤杖子村修建5条四级标准柏油路,安装220盏节能路灯,新建1座便民桥,新建两层1060平方米的多功能村民活动中心,投资兴建了65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每年可为村里增加5万元左右的集体收入。选派23名干部成立扶贫工作队,与贫困户“结对子”,出资60万元为村民购买220头牲畜,手把手实施养殖帮扶项目,使95户贫困户294名贫困村民真正实现脱贫摘帽。投资建设的50万千伏光伏发电机组已实现并网发电,每年产生经济效益10万元。新建占地5300余平方米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年产固体有机肥约3000吨,每年盈利30余万元。建设的32座标准化冷棚种植基地,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的产业扶贫项目,每年能为村里增加30万元的收益,让铁路企业的扶贫成果惠及群众。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在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进程中,每一刻都闪烁着铁路人的身影,倾注着铁路人的心血,贡献着铁路人的力量,铁路人一如既往承担着“火车头”和生力军的重要作用。嘹亮的汽笛响彻大江南北,飞驰的复兴号动车组驰骋在万里铁道线,满载着国人欢庆脱贫攻坚的幸福,奔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路上。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