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北斗时评>>作者文集>>梁启东
梁启东:“3·15”与诚信建设

2022-03-15 21:48:04    来源:东北新闻网 分享到:

  东北新闻网特约评论员 梁启东(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今天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每到今天,总会想起诚信问题。每年央视3·15晚会披露出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失信案例,让人触目惊心。同时也给人们深层思考,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我们怎样看诚信,怎样评价社会的诚信?怎样坚守诚信?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讲诚信是中华民族从古代就传承下来的美德。“诚信”作为一个基本的伦理道德要求在中华文化中已绵延传承了几千年。“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小信成则大信立”,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

  老子把诚信作为处事做人的基本准则:“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庄子也极重诚信:“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把“本真”看作是精诚之极至,不精不诚,就不能感动人,把诚信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墨子也非常讲诚信:“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孔子更是多次讲过诚信,如:“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谨而信”。孟子说:“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则认为“养心莫善于诚”。宋朝二程说:“诚则信矣,信则诚矣。”

  与诚信对应的是“失信”。诚就是真实不欺,不自欺,也不欺人。做诚实之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样才能取信于人,才能感动人。而不讲信义、见利忘义历来为人们所不齿。自古以来,有关于诚信的佳话可谓是数不胜数。有曾子杀猪、商鞅变法“立木为信”、季布“一诺千金”的诚信典范,也有“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曾子、商鞅、季布说到做到,言而有信,重守诺言,成为万世诚信的楷模;而周幽王和褒姒以玩乐戏弄别人的真诚,终没逃脱个人受辱和王朝灭亡的命运,并留下千古骂名。

  用今天的眼光看来,诚信是一种品行、一种道义、一种责任,它不仅彰显着一个人内心的自重与尊严,也是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以诚待人、以诚行事、以诚立信,是维系整个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行为准则,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诚实守信是当代社会的价值引领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如今,中国以世界第二经济体、第一个工业大国、第一服务业大国、第一贸易大国、第一外储大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从道德角度去考察,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示的是中国人的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昂扬向上、勤劳向善的姿态。这些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中,中国人展示的讲文明、讲礼仪、讲诚信的公共道德,良好的环境、秩序和形象,以及中国志愿者的热情、周到服务和奉献精神彰显了我国的民族素质和文明水平;在应对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和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过程中,中华儿女表现出的顽强不屈、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品格,和爱心如潮、热心相助的道德行为,无不感天动地、举世瞩目。

  我们还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涌现出来的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影响之大,都是前所未见的。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表彰,那些令人感动的事迹,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每一个人离我们都是那么近。试想,如果没有整个民族向上生长的道德大树,哪能结出道德模范的累累硕果?这一切都说明,中国的民众当中,始终蕴藏着向上、向善、向爱的正面力量,这种力量支持着中国的文明道德进步。

  当然,在看到主流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那些不讲道德、不讲诚信的失范失序现象。正像历史上每一次社会转型和社会进步,社会道德都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一样,今天的中国在诚信道德建设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物质财富迅速增长,人们自由活动空间不断扩大,但也有部分人似乎找不到了信仰和道德遵循。由此产生的失信闹剧和失德丑闻,引发了全民性的诚信审视和道德检讨。这其中,有焦虑、慨叹,更有反思、觉悟,真善美与假恶丑在一番番厮杀后,各自的内涵、边界和标准正在明晰。大概是国人从来没有今天这样,把自己的和他人的道德推到审判席上,以一种群体的文化自觉和道德自省去检视道德水平。公众对诚信状况的空前关注,对失信行为的广泛讨论、猛烈抨击,说明了人们的诚信意识在增强、道德标准在提高。

  诚实守信不单单是道德问题

  诚实守信是道德问题,但又不单单是道德问题。历史发展到今天,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学上,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金融、商业交易等经济活动中,凭借个人或社会集团的经济实力和信誉而不必支付现金或实物担保的交易形式。讲诚信、守信用,已不单单是道德问题,而是一种社会资源、一种营商环境,影响着企业、地区的竞争力。社会信用,就是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的信任。

  市场竞争的法则是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为了追逐自身利益,都千方百计追求最大收益。经过公平的市场竞争,强势企业不断发展和滚动壮大,弱势企业会被淘汰出局。这样,就会使社会资源流向能发挥最大作用的一方,以实现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相对合理的经济运行模式。但这也是纯粹的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是以有效的政府宏观监控和良好的市场秩序为条件的。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模式是复杂多样的,既可能通过辛勤劳动和诚实经营获取利益,也可能通过不讲信用、损害别人来获取利益。当一部分人选择了后一种方式时,就必然会给另外一部分人造成不公和损害。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制止,市场机制就会逆转,优胜劣汰的理想模式得不到实现,资源的配置也无法优化,这将影响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诚信缺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致命问题。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又是法治经济。在信用缺失情况下,管理部门如何搭建信用平台,对市场主体准入、生产经营、退出实施全程监管,以信用监管为核心,实施分类管理,并采取社会各界评价、中介组织的评价、政府评价等不同模式,进而加强诚信环境建设,是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呼唤诚实守信的营商环境

  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要变成商品,要在市场上推销出去,靠的是质量;一个商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客户的广泛认可,靠的是上乘服务,靠的是信誉。消费者是可以“用脚投票”的,只有货真价实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被消费者接受,才能在消费者群体中树立起口碑。

  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社会交往的保障。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对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一个企业要有实力,但更要诚实守信,只有两者兼具的企业,才会获得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一个讲诚信的企业是重视履行合同、遵守信约的;没有诚信的企业没有人愿意和它打交道,在市场竞争中它就站不稳脚跟,就会被社会淘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健康、文明、有序的经济:它不排斥市场竞争,但它不容许弄虚作假,不容许采取各种卑劣的手段进行恶意竞争。同时,市场经济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属性。如果对经济活动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规范,一些人就可能以失信行为来谋不义之财。虽然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科技水平提高了,人们在物质上富有了,但违反诚信的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某些失信行为还从经济生活蔓延到政治、文化及人际关系领域,并滋生了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

  所以,诚信和失信的道德冲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道德建设的一对矛盾,这一矛盾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市场秩序的状况。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造就良好的社会环境,就要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用一整套完整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规则体系,来处理好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公民之间的关系,使经济生活步入规则化、秩序化,造就诚实守信、负责任的社会。要规范市场准入条件,既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又要对市场入口严格把关;要规范企业交易行为,既鼓励竞争,又防止垄断;既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又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既放开和解除政府管制,减少行政干预,又打击价格垄断、价格欺诈、地区封锁、假冒伪劣。同时抓好思想教育,把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结合起来,造就一个讲诚信、讲信誉、讲责任的社会环境,让诚信之花开遍中国大地,让每天都是“3·15”。


责任编辑:冯庆洋

我要留言

昵称:
评论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