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一头连着宏观经济运行,一头连着企业经营发展。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也是社会各种矛盾的焦点。从经济增长角度看,就业是沟通社会需求和供给的桥梁,是连接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纽带,是支撑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盘”。
疫情发生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稳就业问题,无论是“六稳”还是“六保”,政策的重合点就是就业。稳住就业,就可以稳住各类市场主体,稳住生产和流通,稳住产业链供应链,让中国经济保持足够的韧性与动力和活力,抵御各种风险冲击,保持继续健康运行。可以说,稳住就业的基本盘,是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关键支撑,稳住这个基本盘,才能稳住收入、稳住消费,才能稳住企业、稳住经济的基本面。
当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与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要认真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目前许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吸纳就业能力减弱;而重点群体,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难度大幅增加。要采取切实措施,稳住就业的基本盘。
稳住就业的基本盘,要重点支持企业稳岗
要关注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运行状况,通过保证企业正常运行来稳住就业的基本盘,千方百计纾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困难,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疏通各行各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跨行业顺畅流动,特别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交通物流企业、关键基础设施等正常运转,适当采取“点对点”帮扶的措施,给企业“扶一把”,帮企业“缓口气”,助力企业轻装前行。
加大税费减免力度,进一步缓解企业经营成本压力。对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按一定的税额幅度减征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期限适当增加。加快增值税留抵退税工作进度,确保中小微企业存量留抵税额全部退还到位。扩大社保费缓缴范围。延续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至一定期限。缓缴扩围行业所属的生产经营困难企业,可申请缓缴三项社保费单位缴费部分,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强化援企稳岗支持,对不裁员、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以单位形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参照实施。强化公积金缓缴支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企业,可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到期后进行补缴。对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且受疫情影响不能正常经营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积极推进房屋租金减免。
稳住就业的基本盘,要拓宽就业渠道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就业的新增长点,同时也是新型就业的“蓄水池”。要积极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鼓励直播、外卖、直播、快递、民宿、网约车等灵活就业,促进新的创业和就业群体不断出现,催生新岗位新职业。聚焦养老、托育、家政等就业潜力大的领域,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活服务业。
鼓励支持就业创业。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符合条件的个人和小微企业,可分别申请创业担保贷款。鼓励各地加快建设重点群体创业孵化载体,支持就业压力较大地区为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免费提供经营场地。
稳住就业的基本盘,要重点帮助重点就业人群
就业要重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透过落实“三支一扶”计划、“特岗”计划、“医学院校毕业生特招”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加大基层项目招募力度。鼓励基层乡镇(街道)、有条件的社区(行政村)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对当年新招用毕业年度或离校1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中小微企业,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和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要强化农民工就业服务。在城市更新、乡村建设等项目中,适当向农民工倾斜,在县城和中心镇规划建设一批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推广以工代赈,拓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对脱贫人员、监测对象要强化就业帮扶,实施重点项目、以工代赈项目要优先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
要帮扶就业困难人员。用好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政策,发挥公益性岗位“托底线、救急难、公益性”的作用,做好脱贫人员、低保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一对一”帮扶救助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适度开发公益性岗位,将防疫宣传、防疫消杀、疫情监测、环境保洁、医护辅助岗位纳入临时性城乡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范围。
稳住就业的基本盘,要加大培训力度
应增强重点人群的就业能力,加大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其他城镇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力度,按规定给予技能培训补贴。扩大就业见习规模,推进高校毕业生“百万就业见习”,募集一批高质量见习岗位,推出一批国家级见习示范单位,组织参加技能培训,拓展新职业培训。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制就业服务工作,对积极求职并主动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进行实名登记的离校未就业应届毕业生按规定给予适当求职创业补贴。
对于农民工就业,要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培训使更多农民工增长劳动技能,使其匹配到更合适的工作岗位。以实现培训一人、推荐一人、就业一人为目标,因地制宜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技能培训,增强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可以引导各类培训主体利用疫情“空档期”,大力开展线上职业技能培训。
稳住就业的基本盘,要提升市场化就业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做好常态化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工作,精准推送就业信息,强化人岗供需匹配,实现市场主体恢复和就业增加双促进。加快推进就业创业全域网络覆盖工程建设,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强化档案接收管理。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动态更新机构服务信息,积极推进档案政策宣传服务进校园,及时接收符合转递规定的学生档案。加大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库房、服务场所和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保障相关工作正常开展。
加强创业辅导,组建专家辅导团队,为创业者提供辅导服务和技术指导。大力开展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创业项目推介、创业成果展等活动,搭建创业交流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信息管理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专业化精准服务。
稳住就业的基本盘,要调整宏观思路,做好顶层设计
要切实落实就业优先的战略。从政府角度,要变“经济增长优先”为“就业优先”思路,更加突出就业优先,把就业作为优先目标,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考核地方政府要把就业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就业规模作为政府首要的调控目标,作为对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和政策效果分析的优先指标,让就业政策成为优先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成为发展的基本取向。
要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就业为导向,真正把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把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放在优先位置,建立符合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要求的、非歧视性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机会,加强对就业增量、存量、余量的调控,均衡各地区之间的就业压力。
要提高就业弹性上多下功夫。在制定招商引资政策和筹划项目时,不能单纯以增长速度为目标,不仅要一味追求增加GDP,追求高科技产业和制造业现代化,追求“高大上”,还要考虑扩大就业,让经济增长与就业良性互动。
要做好服务保障。应实施积极的政策支持,加大就业资金投入,通过财政预算安排、社会募捐、企业赞助、国有资产收益和变现收入等渠道筹资建立就业扶持基金。做好兜底保障,对因疫情影响暂时失业、未参加失业保险的困难人员,给予一定的救助,确保其基本的生活需要。
(作者 梁启东)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