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北斗时评>>作者文集>>梁启东
梁启东:论辽宁的“长子情怀”与“长子情结”

2022-11-09 08:30:54    来源:东北新闻网 分享到:

  长子,是一个家庭兄弟姐妹中最早出生的,在一个家庭中同辈中排行老大。辽宁被称作“共和国长子”,说明辽宁在全国兄弟省份中的地位和份量。当然,“共和国长子”更是“共和国工业长子”。这里,笔者换个角度,再探讨一下“长子情怀”的“长子”问题。

  在辽宁人特别是在部分城市人的群体性格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长子”心态。在辽宁作为共和国重化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几十年历程中,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深和在国家经济格局中地位的提高,“共和国长子”的形象逐渐树立起来,“长子”心态在辽宁人当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强化。

  辽宁有叫“长子”的本钱

  敢于戴上“共和国长子”的帽子,因为辽宁有这个本钱。

  “长子”体现在辽宁工业的份量上。在新中国成立前,东北三省占全国GDP的85%。自新中国成立30年,东北三省已经建立钢铁、化工、飞机等全面重化工业体系,占中国重化工业份额的90%,东北始终是中国经济的老大,其中石油、木材、电力更是执全国牛耳,其中光辽宁一个省就占全国重工业的70%。辽宁等东北三省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制造体系,以强大的综合配套能力,通过“三线”建设等,支援全国的工业建设。实际上,改革开放前全国好多工业企业,尤其是重化工业,都可以在东北、在辽宁找到自己的根脉,甚至可以说,都是东北三省工业企业“下的崽”。

  “长子”体现在辽宁在工业的“最早”上。作为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的“全国工业化的出发点”,东北的工业化水平是以辽宁为代表的。当时的沈阳被称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中心”。1948年11月辽宁全省解放后,辽宁最早进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其中的156个重点项目中有24个落在辽宁,“一五”计划各项指标都与东北、与辽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至于整个“一五”计划,立足点就是鞍钢。到“一五”计划结束的1957年,辽宁重工业基地已初具规模,改变了殖民地工业性质和畸型结构。辽宁是新中国工业的重要摇篮,是中国工业化的重要发源地,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第一个重化工业基地。在辽宁和东北的吉林、黑龙江,至少有30年时间,曾经是共和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国家大工业的象征,是全国青年人就业创业最为向往的地方,就如同珠三角的深圳和长三角的上海之于现在一样。

  “长子”体现在辽宁工业在全国工业版图的“第一”上。作为当时国内最重要的冶金、石化工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基地,辽宁是共和国工业化的初始发力点,这些发力点就在于它为共和国的工业创造了许多“第一”。“许多”是形容词,有时说辽宁人曾创造了共和国工业史上无数个“第一”——“无数”其实是有数的,这些“第一”统计过,到改革开放之初达到1000多个。比如,中国的第一辆蒸汽机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第一台拖拉机、第一条重轨、第一台大功率变压器、第一台重型水压机、第一台组合机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块顺丁橡胶产品、第一根直径100毫米的不透明石英玻璃管、第一辆大功率内燃机车、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第一根尼龙绳……都诞生于辽宁。还有全国第一个股份制试点、第一个租赁制试点、第一个破产制改革试点、第一张股票、第一家农贸市场;第一位的钢产量、第一位的原油加工能力……对于这些“第一”,好多辽宁人可以如数家珍地道出来。在共和国的工业史和改革史上,写着一个个响亮的辽宁名字,辽宁人为此自豪。

  鉴于上述表现,我可以说,“长子”心态的突出表现,就是是一种自豪感。

  “长子”更是一种情怀,代表了担当和奉献

  “共和国长子”,是一种责任担当。既然是共和国的“大儿子”,就要有大的样子,不仅受到全家老小的关爱,也承担着更多的重任。“老大”理应为国家更多地分忧,那就是有担当、做表率、多贡献。

  据统计,“一五”和“二五”时期,辽宁为国家生产了极其需要的原材料和装备产品,期间净调出成品钢材、铝、纯碱、水泥,占辽宁同期产量的2/3。从1958年到1985年,包括辽宁在内的东北三省就支援全国钢材5亿多吨,1958—1979年支援焦炭3.68亿吨,动力机械98万多台,同时输送到全国各省份的技术人才就有170多万人。1949—1978年30年间,沈阳一个城市共生产冶矿设备51.6万吨、机床20.9万台、锻压设备17.4万吨、风机24.4万台、电动机1505万千瓦台、电线电缆76.5吨,其中80—90%调往全国各地,从大庆油田到西南的成渝电气化铁路,从宝钢到杨子30万吨乙烯工程,从飞架南北的长江大桥到葛洲坝水电站等,都安装着辽宁生产制造的装备工业产品。真可谓是“辽宁装备,装备全国”。

  国家对辽宁的重点投入换回了辽宁的高产出,财政高上解、高回报。从“一五”开始,辽宁一直承担着较高的指令性计划和较重的财政上缴任务。新中国成立以后30年,辽宁上缴国家的和国家给辽宁投入的是4:1。到1999年,50年来,辽宁净上缴中央的财政收入为1780亿元,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2位,相当于80年代末期辽宁全省工业生产固定资产原值2倍多,即可兴建两个辽宁工业基地。“长子”也为国家的改革开放付出了成本。

  辽宁是中国产业工人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工人阶级的责任感、使命感最强,他们以国家、民族的振兴为己任,以厂为家、以岗为家,在各个时期在各条战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忘我工作,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我们知道“孟泰仓库”,我们知道“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我们知道“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我们知道雷锋和“当代雷锋”郭明义,我们知道毛丰美的“干字碑”,我们知道为航空报国而鞠躬尽瘁的罗阳……辽宁大地英模辈出,薪火相传,是“忠诚担当”精神的有力证明。要知道,辽宁一省的全国劳模,就是整个国家的十分之一!一个鞍钢,70多年涌现出全国劳模和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1700多个!“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虽然发生在黑龙江,但何尝不是辽宁工人阶级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呢!

  辽宁的改革为什么慢了两拍?

  有一种常见的说法,说辽宁改革滞后,市场机制建设滞后。那为什么?是辽宁人懒惰、保守,不愿意改革?其实不然,早在80年代,辽宁改革在全国很多领域是拔头筹的,就如前面所说,辽宁诞生了全国第一个股份制试点、第一个租赁制试点、第一个破产制改革试点、第一张股票、第一家农贸市场等,你能说辽宁人在改革上没探索吗?

  不是辽宁不愿意改革,是要顾全全国的改革大局。因为这里的国企众多,要承担全国的国计民生,要为全国的改革开放付出一些成本。说明白点儿,你的兄弟姐妹出去念大学了,就需要有人帮助提供一些学费,还得在家伺候老爹老妈。在很多地区进行前所未有甚至前景不明的改革创新探索中,必须有压舱石、定盘星、稳定器。在全国急剧的改革浪潮中,东北国企众多,最听话,最有组织性纪律性,惟有东北才能做压舱石、做定盘星、做稳定器。还记得,2020年初武汉出现新冠疫情时,也是公营医院最多的东北地区派出的白衣天使最多。

  所以辽宁和东北其他两省一样,在改革上慢了两拍。辽宁在全国最后一个退出计划经济体制(1998年)。在价格双轨制期间,辽宁在市场短缺、自身尚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仍然承担着较高的指令性计划和较重的财政上缴任务,绝大多数资源和工业产品在国家统筹调配范围内,执行了国家统一的价格,辽宁企业获得的利润远远低于实际利润,无形中形成大数量利润转移间接地支援了全国其他各省(市)的发展,特别对改革开放的前沿东南沿海地区给予巨大的支持。 在这里要说说“价格双轨制”。说白了,就是按指令性价格一吨钢卖1000元,而市场价格已经达到2000元,但是辽宁的企业必须按指令性价格1000元,不能按市场价格2000元把钢材卖出去。为什么?因为你是国有企业,不是民营企业。

  高数额的财政上缴和无形利润转移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辽宁为国家的工业体系、国防体系的构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从1978年到1993年的16年中,辽宁按国家指令性计划和价格调出钢材约占同期省内全部产量的一半以上、生铁1/3以上、铝一半以上、锌80%以上;烧碱、纯碱一半以上。重大技术装备如冶金和矿山设备、起重设备、金属切削机床、变压器、高压开关等也大量平价调出省外,支援全国。仅这一项价差,辽宁每年就向国家多作贡献30亿元以上。到1996年,仅抚顺一个市的税负水平相当于广东省,而当年广东的经济总量已经是辽宁的两倍。直到1997年,辽宁的税负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大大高于全国大多数经济发达地区。

  不容否定、不可忽视的“长子”心态的副产品

  “长子”心态是一种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奉献精神。这些表现,是一种情怀,反映了辽宁人的“忠诚担当”,体现了长期以来辽宁人民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的坚定信仰和担当奉献的家国情怀。这些是辽宁人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是新时代辽宁精神的核心要求,也是辽宁全面振兴的最为坚实的精神动力。这些可以看作是“长子”心态的积极内容。这些内容应当值得肯定。

  当然,一个事物都有两个方面。随着经济形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全世界运行时间最长、最为集中、最为典型的计划经济氛围之下,“长子”心态自然也会派生出一些副产品,那就是与“长子情怀”相对而言的“长子情结”,具体说,就是怀旧心理、补偿心理、依附心理。

  怀旧心理。辽宁是国家最早建立的重化工业基地。在很长的时期里,曾经是全国工业固定资产原值最高、生产总量最高、产品调出最多的省份,为国家作出过重大贡献。辽宁是“总装备部”,这个“长子”功勋卓著。于是怀恋旧日的荣耀与辉煌,不能与时俱进。

  补偿心理。一方面,认为辽宁曾为共和国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当前遇到的困难很多都是历史造成的,辽宁为国家付出了改革成本。另一方面,又总是怀念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辽宁的大量投资,在辽宁安排重大项目,对辽宁进行重点建设。既然是国家的“大儿子”,给国家作的贡献最多、最大,理应得到更多的补偿。

  依附心理。要振兴,国家不投资怎么行?不新批大项目怎么行?国企不特殊扶持怎么行?总是期待国家能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再大量投资,期待国家再次特别对待,向上伸手,坐等国家扶持,把振兴的希望都寄托在国家给项目、给资金、给政策上。

  从上面可以看出,“长子”心态是一种矛盾的产物。由“长子”心态所派生出来的怀旧心理、补偿心理和依附心理是消极的思想意识,本质上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

  我们要“长子情怀”,不要“长子情结”

  情怀是一种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怀;情结是心中的感情纠葛,是无意识组合,或是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的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具体说,就是一种“想不开”“脱不开”的情绪。必须承认,“长子”心态的消极因素在很多地区干部群众中还相当程度地存在着。这种消极因素的消极作用很大,削弱了我们自主振兴的自信心和积极主动精神,削弱了我们“闯改创”的思想动力,削弱了我们改革创新的主观能动精神。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代在发展,思想也要不断进步。在振兴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弘扬其积极内容,清除其消极内容,就是要“长子情怀”,不要“长子情结”。

  克服守旧心理,树立面向未来的创新思维。通过转变思想观念,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没有新的体制和机制,更多的投资可能成为新的包袱;没有好的营商环境,外地的凤凰退避三舍,本地的孔雀也会“东南飞”;没有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再好的机遇也会丧失。要记住,“共和国长子”地位是我们的骄傲自豪,但也容易让某些人沉迷于巨大的荣誉中甚至至今仍不能自拔。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人可能在过去还有生存的空间,可是现如今也该被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变革的巨雷震醒了。振兴要走全面创新之路,以理论创新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增强产业结构调整改造的内在动力,培育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开拓振兴的新境界。

  破除被动的依赖性的保守思维,树立主动的开拓性思维。要破除等、靠、要的消极适应思想,发扬昂扬向上、自主创业、积极开拓的进取精神,那种“小进则喜,小富即安,未富先安,不富也安”的守成心理一定要予以克服。要树立新的机遇观念,强化责任意识,挖掘自身潜力,激发内在活力,充分发挥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实际行动为利用好中央的扶持政策奠定基础。

  破除被动适应心理,树立积极进取的思想。辽宁的振兴发展不仅仅是政府作为的事,老百姓应该充当最重要的角色。不容否认的是,确实有一部分人缺少敬业精神,表面上洒脱、大气,但是角色意识太淡,担当精神太弱,忧患意识太薄,进取精神太差。所以创新的思想和行动受到排斥,你好我好大家也好,懒惰懈怠、混日子的结果往往就是谁也好不了。要从计划经济根深蒂固的服从意识转向具有开拓冒险品格的独立精神,从习惯于向上看的官本立场转向善于向下看的民本意识,从只依靠外在的驱动力来调动积极性转向依靠内在的驱动力来激发创造性,从安分守己、自满自足的守业心态转向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

  破除消极的依附心理,树立自主振兴的思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需要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苦干实干、奋斗自强的优良传统。要认识到,东北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为辽宁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最根本的要靠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要立足于自我发展和完善,挖掘自身潜力,激发内部活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取得全面振兴的新突破。

  (作者梁启东,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宋长春

我要留言

昵称:
评论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