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北斗时评>>作者文集>>梁启东
梁启东:话说辽宁的“劳模现象”

2022-11-09 11:48:15    来源:东北新闻网 分享到:

  辽宁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工业基地,有一个相当有特点的现象,就是“劳模现象”。这是辽宁人最为骄傲、最为自豪的文化现象之一。这里,说一说辽宁的“劳模现象”。

  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一大批劳模在“沸腾的群山”“希望的田野”中诞生。这些劳模以厂为家、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忘我工作,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为生产恢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激情燃烧的岁月”有他们激情的奉献,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也有他们的“英雄族谱”。辽宁英模精神鼓舞了几代人,那一个个名字灿若星辰,至今令人心生敬意。辽宁的劳动模范数量之多,涉及领域之广,持续时间之长,社会影响之大,都是在全国罕见的。辽宁形成了独有的“劳模现象”、厚重的“劳模文化”、引以为豪的“劳模精神”。

  令人尊敬的英雄群体

  从“一五”计划开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代代辽宁的工人阶级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奋发图强——老英雄孟泰、生产竞赛运动的带头人马恒昌、“技术革新大师”张成哲、群众技术协作运动发起人吴家柱、痴迷技术革新的“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抗疟斗士安静娴、技术革新能手王凤恩、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这些辽宁的先进楷模以其自身的优秀品质和卓越成绩,生动诠释了“长子情怀”“忠诚担当”的深刻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东北全面振兴新时期,劳模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辽宁在工业、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等战线涌现出一大批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先进典型,产生了更多的劳动模范和创业建功的标兵——“机器人之父”蒋新松、商业战线的老黄牛张成仁、乡镇干部的楷模薄刃石、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韩芸娜、教育战线的改革家魏书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当代雷锋”郭明义、宁舍生命不舍事业的方永刚、将“干”字精神进行到底的毛丰美、立志航空报国的罗阳、中船重工第七六〇所的英雄群体、几十年深藏功名默默奉献的老英雄张贵斌、“最美医护人员”邹笑春等。

  因为是重化工业基地,辽宁承担许多的国字号工程,所以辽宁的劳模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科技英才特别多,“大国工匠”特别多——除了世界材料科研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李薰、葛廷燧、师昌旭等,也有封锡盛等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还有李天、罗阳等中国歼击机行业的杰出代表。“金牌铆工”杨建华、创造“徐强精度”的徐强,中国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当代发明家”李超、勇于开革创新的“新时代的好工人”李晏家、填补中国大型空分压缩机组国产化空白的“五朵金花”、打磨飞机“心脏”的大国工匠洪家光、中国百万吨乙烯压缩机设计第一人姜妍……一代又一代科技精英,为辽宁智能制造铸魂;一批又一批大国工匠,为辽宁装备助力。正是因为他们,才实现“辽宁制造”向“辽宁智造”和“辽宁创造”转变。无论是老劳模,还是新劳模,他们都在不同的岗位上,用不同的方式默默地奉献着,劳模文化、劳模精神几十年间薪火相传,熠熠生辉。

  辽宁是一个劳模辈出的地方。改革开放前30年,辽宁一省的全国劳模是全国的十分之一。到目前,辽宁1500多人当选全国劳动模范,数量居全国前列。在辽宁,劳模的事迹说也说不完,他们奋斗和创业的历程是老工业基地发展历程的缩影。辽宁的劳模如璀璨繁星,成为一张张鲜活而靓丽的“辽宁名片”:那一个个名字耀眼且温暖,是新时代辽宁精神的鲜明昭示。

  深厚的“劳模文化”土壤

  辽宁能够劳模辈出,离不开地域文化的浸润。辽宁劳模群体之所以会代代传承、经久不衰,辽宁劳模之所以在全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这绝非偶然,是因为辽宁有一种浓厚的崇尚劳动、崇尚工匠、崇尚英雄的社会氛围。

  辽宁有着悠久的工业化历史,工业资源丰厚,工业文化浓厚,是盛产“大国重器”的“共和国装备部”。工业文化作为辽宁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为地区的发展增添了无穷魅力。改革开放前30年,辽宁的工业和许多工业企业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共和国发展史上有上千个“第一”,工业的生产力一直处于全国领先,繁荣的工业文化引领全国风气之先。辽宁展示了中国工业化的辉煌,也记录了那激情燃烧年代的豪迈,更刻录了一代代辽宁劳模的奋斗形象。正是有工业文化的熏陶,有纪律性强的工人阶级的组织基础,有当时全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带动,有红色基因的一脉相承,辽宁成为了锻造模范人物的“大熔炉”,辽宁这块土地才成为劳模辈出的精神高地,成为培育好人的道德沃土。

  崇尚英雄才会诞生英雄,争做劳模才会劳模辈出。辽宁有一整套完善的培养、选树和激励机制,有一个制度保障劳模、组织关爱劳模、人人争当劳模、处处都有劳模的社会环境。在辽宁,很多城市建有劳模主题公园、劳模纪念馆。在沈阳市劳动公园里,矗立着一尊尊雕像,他们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沈阳市涌现出的全国劳模。在一面巨大的浮雕墙上,刻画着十几位曾经在全国家喻户晓的劳模的身影,浮雕墙的背后则刻下了一排排沈阳各个时期全国劳模的名字。很多城市也建有以“劳动”命名的公园,或以“劳动”为主题的纪念场所,以“劳动”为题材的街头雕塑小品,以及全国劳模浮雕墙、劳模事迹长廊等。在鞍钢,70年来诞生各级各类先进模范人物上万名,其中全国劳模120多人,学先进、超先进成为企业的文化现象。在辽宁,人们对劳模的感情格外深,像沈阳市劳动公园这样纪念劳模的场所在各个城市处处可见,在大连,有劳模主题公园和劳动事迹长廊;在鞍山,有孟泰公园;在抚顺,有劳动公园,有劳模大道。

  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宽广辽阔的地域文明,造就形成了辽宁人友善豁达、豪爽大气的宽厚性格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在辽宁,有一种独特的质朴淳厚的地域民风,这就为辽宁劳模辈出提供了文化土壤。辽宁人友善实在、豁达大方、包容宽厚、豪爽大气、有担当精神。数量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讲责任担当、讲组织纪律,党叫干啥就干啥,一声令下,收拾行囊,就开赴山区、开赴边疆、开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先后有一百万辽宁工人支援全国各地。听党话、顾大局,讲奉献、图进取,“国比家大”是辽宁人天然的情感,独特的地域民风和文化,沉淀了优秀的道德基因,在一代又一代辽宁人身上生根发芽、传承不息。

  突出的地域文化符号

  劳模是一个朴实无华的群体,虽然他们没有文艺明星的无限风光,但他们赢得了人民的肯定,获得了崇高的荣誉。你去看那些劳模的足迹,看他们奋斗的历程,他们的谦虚踏实、任劳任怨。不管职位高低,他们都勤奋工作、严格要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竭尽心力,“位卑未敢忘忧国”是他们的写照。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心一意为国家谋利益的崇高精神。

  劳模是紧密和先进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群体,是最有组织纪律性的群体。劳模们的奉献精神,不仅支撑起他们个人的人生信念和生命价值,也诠释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真切含义。“利在利万人、富在富天下”,这是劳模们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劳模们把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把奉献看作是报答党和人民的最好方式。劳模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

  劳模是辽宁文化的突出符号,是鲜活的价值观,是有形的正能量。充分发挥好劳模的引领作用,可以发现、发掘出更多立得住、叫得响的先进典型,能够带动更多的劳动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每一位劳模都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他们身上具有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价值操守,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境界,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道德取向,彰显着“劳模精神”魅力,彰显着辽宁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

  (作者 梁启东,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宋长春

我要留言

昵称:
评论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