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瑛
前不久,看到一篇批评基层调研中搞形式主义的文章。文章称,某一周末,上级通知要来随机调研行政村,县里高度紧张,层层通知,做好万全准备。上头名义“不让陪”,却事先打了招呼,陪的人是没有,可上到县委书记,下到村干部都“原地待命”。出发点是“随机”,却又划定了“范围”,反而折腾了基层干部与群众。这恐怕是调研组同志想不到的吧。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可有效促使领导干部了解民情、掌握实情、破解难题,推动党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党的十八大以来,激浊扬清,调研新风劲吹。不少领导干部往往都采取不打招呼、零陪同、一竿子插到底等方式,到基层调研,调研成效也不断彰显。但我们也看到,在极个别地方,仍然有极少数领导干部,为调研而调研,让调研“现场”成为“秀场”。
有的调研就是“搭台唱戏”,事先打好招呼,然后按照约定的路线图,几点几分到哪里,参观什么、听谁介绍、停留多长时间,几点几分离开,前往下一个地方,听谁介绍,都有完备“脚本”;有的乐于“被安排”,调研往往看“窗口”多、看“角落”少,看到的多是“政绩盆景”;有的搞“回避式”调研,对成绩浓墨重彩,对问题轻描淡写……
“现场”成“秀场”,根子还在干部的作风上,一些领导干部对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把基层调研当做任务完成,加之不敢担当,不敢直面基层的矛盾问题。这些领导干部下基层,他们最关心的不是基层调研的实效,不是是否听到更真实的心声,了解更真实的情况;而是拍照留痕,是画面是否壮美、形象是否和蔼可亲、同群众的交谈是否和谐……以这样的目的走基层,“现场”自然成了“秀场”。
基层调研,要防止“现场”成“秀场”,一方面需要领导干部既身入群众,也心入群众,要俯下身子,认真倾听群众的声音;另一方面需要领导干部转变观念,多一些不打招呼的随机性、暗访式、下沉式调研。此外,领导干部也要把调查研究与整改落实相结合,带着问题开展调研,融入群众找答案,做深做细做实调查研究,确保取得实效。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