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进秋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课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也意味着,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消息一出,立即成为热搜榜话题;许多学生家长感叹,自己曾经熟悉的劳动课又回来了。
家长们纷纷举双手支持。如今,一些学校、一些家长依然对孩子缺少必要的劳动教育。不少孩子自己的事情用不着自己干,由父母包办,孩子慢慢地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孩子虽然赢得了学习时间,但同时输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仅影响现在也影响到未来,关系到到一辈子的幸福指数。
孩子只有亲身参加劳动,才能养成善良的心地和高尚的情操,才会变得敏感、温柔,才会热忱地对待周围事物。开设劳动课,关键在“劳动”,需要学生自己动手,不能异化成家长“代劳”。对孩子来说,劳动可以是常见的家务活,能体会出生活来之不易;也可以是田野劳动,从中体会收获的喜悦;还可以是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劳动。其实,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些生活技能,但是,苦于无从下手,形成不了气候,只能任其自然。
劳动课回归校园,确实是对新一代青年成长有益的福音,与劳动、与土地紧密相连,勤劳致富、实干兴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立足之源。按照新课标,劳动课将在9月份正式回归,成为一门独立课程。需要注意的是,劳动课并非一次简单的回归,而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次提质升级,其课程内容更为丰富多彩,课程效果将更为显著,主要是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技能、生活能力,诸如学习做饭、打扫、家电使用等基本生活技能,参加劳动实践、职业体验、新技术体验、志愿服务等活动,从而学会生活自理,更了解和适应社会。
同时,应依法保障对学校劳动教育的投入,并督促各学校按国家课程规定开齐开足劳动课。如果存在劳动教育缺师资、缺场地设施,以及学校的劳动教育课时被挤占的问题,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另外,也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防止劳动课被“架空”。
学校方面,要重视劳动课程,劳动课老师要严格按照课标创造性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特别要注重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进行分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家长要积极配合老师进行劳动课教育,劳动技能和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平时,家长有必要腾出一定的时间,指导、监督孩子完成劳动课课外作业。比如摘菜、烧菜、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等家务劳动,还需孩子在家中多多参与,小手拉大手,让孩子做家庭的主人翁。
中小学生通过劳动,可以打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体验的通道,触摸社会经济结构,培养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为未来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生活做好准备。让孩子在劳动中成长,在劳动中学会感恩,在劳动中锻造一双勇挑重担的肩膀。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