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北斗时评>>热点评论
教育如糖衣药丸,请拿捏准糖衣与药丸的比重

2021-11-12 09:05:01    来源:红网 分享到:

  ——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江西某小学生连续一月拨打119电话对消防员进行辱骂,随后消防员找到他所在学校,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赠送《道德经》一部和习题册一套。(11月11日 上游新闻)

  在当下,赠送书籍似乎变成了教育孩子最盛行的方法。但是,仅用类似方式进行教育真的有效吗?真的能够使孩子认识到所犯错误的严重性而后改正吗?结果是否定的。

  如果说教育是良药,其味甚苦,那么“赠书”等戏剧化的教育方式则是“糖衣”,糖衣的存在是为了让药更易于入口,但如果糖衣中没有良药,那么它便是毫无意义的。赠书本质上是一个送礼行为,即使送的礼物可能并不那么讨喜,但它意义在于“赠予”而非“惩戒”:赠予意味着决定权在孩子手中,它能否起作用、能起到多大作用需要依靠孩子的自觉,因此,它的“纠正”与“规劝”的作用是未定的。而“惩戒”意味着孩子的决定权被剥夺,此类强制性的要求可以使孩子产生排斥心理——排斥心理未必是坏的,如果使用得当,它就是纠正孩子错误的严师。当孩子将错误行为与受到惩罚的排斥心理联系起来时,为避免所排斥的事再次发生,孩子会主动规避错误行为。

  教育的内核是雕琢。雕琢并非一味地锤打,但也绝非无关痛痒的轻拍。教育应是软硬兼施、刚柔并济,而非偏废某一方。在教育中如何把握糖衣与药丸的比重,则需要根据孩子错误行为的性质和其可能造成的最大后果而定,如果行为性质并不恶劣,比如跟同学说脏话等,则可以用“糖大于药”的配方进行处理,如果行为性质较为恶劣,比如与新闻中的孩子类似,存在占用特殊公共资源、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等后果,则需“下猛药,少加糖”。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明白他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果这其中“糖”加得太多了,冲淡了“药”的苦味,那对孩子的纠正效果则会大打折扣。

  教育是苦的,不仅是被教育的孩子苦,教育者也苦——如何在保证孩子身心健康的同时达到育人目的,其中的度是很难把握的,但一旦把握得当,它结出的果就是甜的。在此之前不能因为“怕苦”而去“嗜甜”——若重视教育形式而大于质量,将教育变成了娱乐和“走过场”,那既违背了教育的性质,也无益于社会发展。

  育人者,如根下之土壤,在给予根茎营养时也要给予磨难,或软或硬,或松或紧,唯有如此根茎才能茁壮有力,方能不怯于硬石,不拘于抔土。

  文/黎芷筠(重庆大学)


责任编辑:王诗茗

我要留言

昵称:
评论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