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一项政策特别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出台后,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误读满天飞,好好的惠民措施,愣是被以讹传讹变了味儿,搞得很多人云里雾里、不明所以。这里面固然有“充明白”的瞎解读,也有蹭流量的跟风跑,但不可否认,政策不能第一时间解读到位才是造成误读的主因。
政策的意旨,制定者最清楚。但对普通人来说,即便是最常见的政策知识点,也可能成为认知上的“拦路虎”。毕竟,普通大众不是专家,不可能掌握每一个领域的专业术语。就像医生给患者开药方,满纸化学名词,抓药的能看明白,患者却是一头雾水。出台一项政策,若不能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做好解读,把专业术语转化为大众语言,一旦群众理解不透,误读就有了空间。不管是有意的曲解,还是无意的误解,都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认知混乱。
网络时代,如果做不到先声夺人,就容易被断章取义甚至偷换概念,形成误导,影响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如果政策制定者在事前就做好预判,在发布时就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拆解条文,用大白话把群众可能存疑的地方讲清说透,就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误读。而消除误读不仅要费“二遍事”,还可能因先入为主而“费力不讨好”,进而影响政策有效生效。只有不怕麻烦,才能省去更多麻烦!
让政策“出发点”直达为民“落脚点”,政策制定者不妨多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替群众多问几个“为什么”,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解疑释惑,把群众心中的“问号”一个个拉直。
要做到这一点,政策制定者不仅要吃透“文本”,更要吃透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知道群众真正想要什么,只有这样,政策解读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滴灌”。毕竟,制定完政策还只是第一步,让政策真正走近群众、更好发挥功效才是真格的。
“磨刀不误砍柴工”。很多工作,只要我们多想一点、多干一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辽宁日报 赵静)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